6月13日 赵刚 教授 学术报告

作者: 审核人: 访问量:113发布时间:2025-06-03

报告题目:基于氨基酸的有机催化剂设计、合成及其应用
报告时间:202561314:50-15:40
报告地点:7301
报告人:赵刚
邀请人:葛洛

报告人简介:
赵刚,19887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19947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理学博士;199510-199710月美国南卡州克莱姆生大学博士后;199711-200011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0012-至今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5-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2009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2011年获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委员会SciFinder有机合成创造奖,2011年度“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2020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全合成、不对称催化、有机氟化学、精细化学品以及药物合成工艺研究。至今发表论文200余篇,申请专利15项,主持和承担“973”项目的子课题、中科院方向性项目课题、国家基金委和上海市重大/重点项目、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防973)子课题、国防科工委民口配套项目、总装备部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子课题,2个军工产品定型。编著《绿色有机化学》(2005)、译著《不对称有机催化》(2006)


报告简介:
从酶最基本的结构单元氨基酸出发,经过简单化学转化发展出具有酶催化剂的优点同时克服其缺点的结构多样的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库,从而实现“源于自然,优于自然”人工酶催化剂的目标。在此研究思路基础上,课题组基于廉价、易得的天然手性源(如氨基酸、生物碱),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手性伯胺-仲胺、伯胺-叔胺、伯胺-膦、叔胺-硫脲、含氢键相转移催化剂等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它们能够高效、高对映选择性催化碳-碳键、碳-氧键以及碳-氟键形成等反应,催化多组分串联反应一步形成多个手性中心并且反应具有较广的底物普适性,其中一些反应方法学已应用于复杂天然产物的合成及手性药物及其中间体的合成,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亲核性膦催化方法广泛地应用于不对称有机反应,但同时存在亲核性膦催化剂的催化当量较高、反应类型较窄等问题。基于氨基酸设计、合成手性有机膦与丙烯酸酯组成的一类双试剂的手性离子对,并将其作为手性Brønsted酸或Lewis碱应用于不对称催化Mannich (Angew. Chem. Int. Ed. 2015, 54, 1775)Strecker (Nat. Commun., 2016, 7, 12720)等类型反应中,取得优异的产率、对映选择性,该类反应具有低催化当量以及反应时间短的特点。初步揭示的反应机理,可以观察到手性非线性效应在同一反应中随底物不同而变化。


代表性论文:

1.       ACS Catal.2024, 14, 7267-7276.

2.       Chem. Eur. J. 2023,e202302061.

3.       Angew. Chem. Int. Ed.2021, 60, 23641-23645.

4.       Nat. Commun. 2016, 7, 12720.

5.       Angew. Chem. Int. Ed.2015, 54, 1775-1779.



院办:0579-82289976;
教务办:0579-82289709;
学工办:0579-82282374;
研办:0579-82285159;
实验办:0579-82296298;
成教办:0579-82285176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688号 版权信息: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