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 费泓涵 教授 学术报告

作者: 审核人: 访问量:13发布时间:2025-06-03

报告题目:配位组装高稳定金属卤化物

报告时间:202566上午830
报告地点:16921
报告人:费泓涵
邀请人:尹金麟

报告人简介:
费泓涵,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国家级青年人才,博导。复旦大学本科,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博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后,于2015年加入同济大学。研究方向为金属有机框架和金属卤化物,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 Catal.Nat. Commun.(2)JACS(6)Angew(7)Adv. Mater.(2)Acc. Chem. Res.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研究成果曾被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官网报道,并受邀在美国化学会Acc. Chem. Res.围绕自身研究工作撰写综述论文。累计引用超过6000次,多篇论文被选为“封面文章”、“ESI高被引论文”和“The Most Read论文”,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省部级项目。先后入选(获)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上海市科技青年启明星计划、小米青年学者、无机化学前沿新锐科学家、Ludo Frevel晶体学奖等荣誉或奖励。


报告简介:
金属卤化物作为一类优异的光电材料,具有可调的能带结构和高载流子迁移率,但其离子键合结构存在易与极性分子反应的稳定性瓶颈难题,使其受限于其他众多光化学应用。该报告主要汇报本课题组近年来关于配位组装高稳定金属卤化物框架(主要为卤化铅框架)的研究工作,建立了羧酸配位导向构筑高稳定层状卤化铅的全新合成方法,并实现了光催化全解水,初步解决了传统有机卤化铅易与极性分子反应的稳定性难题,奠定了有机金属卤化物在纯水体系光催化的应用前景。在层状材料的基础上,课题组进一步开发了一类基于金属卤族基元的多孔框架体系,发展了金属卤族孔道限域分子活化方法;并揭示了插层化学对层状卤化铅框架电荷输运机制的核心驱动作用,促进光催化CO2还原至多碳产物。


代表性论文:

1.      Nat. Catal., 2020, 3, 1027-1033.

2.      Angew. Chem. Int. Ed., 2025, 64, e202415896.

3.      Angew. Chem. Int. Ed., 2024, 63, e202407102.

4.      Angew. Chem. Int. Ed., 2024, 63, e202316080.

5.      Adv. Mater., 2024, 36, 2403651.



院办:0579-82289976;
教务办:0579-82289709;
学工办:0579-82282374;
研办:0579-82285159;
实验办:0579-82296298;
成教办:0579-82285176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688号 版权信息: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