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 江智勇 教授 学术报告

作者: 审核人: 访问量:10发布时间:2025-05-22

报告题目:可见光不对称氢键催化新进展
报告时间:2025679:00-10:00
报告地点:7301
报告人:江智勇
邀请人:郑汉良

报告人简介:
江智勇,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河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化学化工学院院长。1996年在浙江大学获学士学位,2004年在浙江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至2005年及2005年至2009年分别在香港浸会大学化学系及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回国独立开展研究工作。主要从事不对称有机催化领域的理论研究,设计了双/多官能团化手性催化剂及有机可见光催化剂DPZ并已商品化,建立了不对称有机催化平台,发展了系列新颖离子型及自由基型不对称反应,实现了部分手性药物及药物中间体的首次合成,发现了一类抗氧化应激药物的先导化合物。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特聘教授、省优秀专家、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兼任《有机化学》等SCI期刊编委,中国化学会光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感光学会光化学与光生物专委会委员、河南省化学学会理事长。


报告简介:
高效精准构建手性分子是医药、农药及材料等众多领域的创新动力,而不对称氢键催化被公认为是实现这一重要目标有效且绿色的合成工具,因此针对其发展受到有机化学家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氢键作用能较低,该催化模式多适用于较高活性底物,导致反应类型受限,严重制约了其深入发展。由此可见,旨在突破传统方法局限性,发展高效不对称氢键催化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基于此,团队长期致力于不对称氢键催化研究,在发展有机光敏剂及可见光与手性氢键协同不对称有机催化三方面取得以下创新性成果:(1)为可见光有机催化创制了高效有机光敏剂DPZ,揭示了其在化学选择多样性合成中优越的催化特性;(2)使用DPZ与手性布朗斯特酸建立了首个可见光与手性氢键协同不对称有机催化体系,系统开展了多类自由基介导的不对称新反应,克服了不对称质子化手性中心易消旋的历史性难题,为在诸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的手性氮杂芳烃衍生物合成创建了高效通用的催化平台;(3)建立了仿生的基于多光子敏化启动电子转移的DPZ与含稠环手性布朗斯特酸协同催化体系,使DPZ突破了在因电位不匹配而无法应用反应类型上的突破,成功实现首个基于单电子氧化还原不对称De Mayo反应。


代表性论文:

1.Chem. Soc. Rev., 2025, 54, 2246-2274

2.J. Am. Chem. Soc. 2025, 147, 12410-12417

3. J. Am. Chem. Soc.2025, 147, 10002-10011

4.J. Am. Chem. Soc. 2025, 147, 4382-4392

5.J. Am. Chem. Soc. 2025, 147, 5320-5329



院办:0579-82289976;
教务办:0579-82289709;
学工办:0579-82282374;
研办:0579-82285159;
实验办:0579-82296298;
成教办:0579-82285176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688号 版权信息: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