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聚浙中•金华市新材料尖峰论坛 暨金华市新材料学会成立大会

作者: 审核人: 访问量:1298发布时间:2023-11-30

会议目的:新材料产业是浙江省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八大万亿产业之一。金华市现有稀土材料、石墨烯材料和金属材料等新材料企业300余家,磁性材料具备国际竞争力,新材料工业总产值超过500亿元。为加快金华市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推动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金华市新材料学会拟于2023124-5日在浙江师范大学举办聚浙中金华市催化新材料尖峰论坛暨金华市新材料学会成立大会。


会议主题面向“双碳”战略的催化新材料

主办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金华市科学技术协会

金华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承办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金华高等研究院

协办单位兰溪市科学技术协会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金华市表面工程协会

重庆大学长三角(兰溪)镁材料研究院

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

会议地点浙江师范大学

特邀嘉宾金华市、市科协、浙师大相关领导


会议日程

会议报到时间:123-124号,报到地点:蝶来原素酒店

124上午8:15 ─12:00                                                          地址:浙师大正阳中心2号楼报告厅

 

8:15─8:45

 

开幕式

主持:施怡伟

1. 浙江师范大学校领导致辞

2. 金华市新材料学会揭牌仪式

3. 金华市新材料学会名誉理事长寄语

4. 金华市新材料学会理事长发言

5. **专家工作站等授牌仪式

6. 签约仪式

7. 金华市领导致辞并宣布论坛开幕

8:45─9:00

合影

催化新材料尖峰论坛

报告人

报告题目

主持人

9:00 ─ 9:40

陈小明

中山大学

金属-有机材料在CO2电催化还原的应用

陈忠伟

9:40 ─ 10:20

赵东元

复旦大学

分子聚集体——单胶束界面超组装功能介孔材料

10:20 ─ 10:40

茶歇

10:40 ─ 11:10

肖丰收

浙江大学

理论计算助力定向合成新型沸石催化材料

杨启华

11:10 ─ 11:40

王野

厦门大学

碳一分子高选择性转化催化体系构筑

11:40 ─ 11:55

张毅

浙江师范大学

有机-无机杂化分子基铁电体

11:55 ─   14:00

午餐

 

124下午14:00 ─18:00                                地址:浙师大正阳中心2号楼报告厅

报告人  

报告题目

主持人

14:00 ─ 14:40

陈忠伟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下一代动力和储能电池技术

吴鹏

14:40 ─ 15:10

祝艳

南京大学

金属团簇的催化研究

15:10 ─ 15:40

江海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催化中心微环境的化学调控

15:40   ─ 15:55

茶歇

15:55   ─ 16:25

王双印

湖南大学

电催化碳氮偶联

江海龙

16:25   ─ 16:55

吴鹏

华东师范大学

硅锗沸石结构调控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16:55   ─ 17:25

刘健

内蒙古大学

纳米反应器的构筑与应用

18:00 ─

晚餐

 

125上午8:00 ─12:00                            地址:浙师大行政南楼1楼报告厅

报告人

报告题目

主持人

8:00   ─ 8:40

李小年

浙江工业大学

面向化工产业重大需求的工业催化剂研究与开发

胡勇

8:40   ─ 9:20

楼雄文

香港城市大学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for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

9:20   ─ 9:50

丁维平

南京大学

双碳边界限制下的催化研究趋势与产业化

9:50   ─ 10:05

茶歇

10:05   ─ 10:35

王勇

浙江大学

加氢反应中的选择性调控

罗孟飞

10:35   ─ 11:05

申文杰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金属纳米粒子/原子簇/单原子催化作用机制

11:05 ─ 11:35

杨恒权

山西大学

乳滴仿生细胞工厂催化

11:35   ─ 11:50

张玉建

浙江师范大学

激发波长依赖发光分子的设计及其光物理过程研究

12:00

午餐

125下午14:00 ─17:00                              地址:浙师大行政南楼1楼报告厅

报告人  

报告题目

主持人

14:00 ─ 14:30

李兰冬

南开大学

分子筛限域化学与催化

张毅

14:30 ─ 15:00

丁云杰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新型碳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

15:00 ─ 15:30

何林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均多相催化羰基化体系创制

15:30   ─ 15:45

茶歇

15:45 ─ 16:15

王永刚

复旦大学

有机物电极在电化学能量转化与存储中的应用

朱钢国

16:15   ─ 16:45

张静

南京理工大学

相界结构的构筑及在光催化深度处理工业废水中的应用

17:30 ─


报告题目:金属-有机材料在CO2电催化还原的应用

陈小明

中国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

化学学院,广州

Email: cxm@mail.sysu.edu.cn

个人简介

陈小明教授分别于1983年、1986年在中山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2年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2年起在中山大学化学学院任教、1995年任教授至今。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2013年当选发展中国家世界科学院(TWAS)**。先后兼任中国晶体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及副主任,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主任,国际分子筛协会MOF委员会成员等职务等。

主要从事功能配位化学与晶体工程研究,涉及配位聚合物、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等的设计与合成、结构与吸附与分离(例如烯烃、CO2等重要工业气体分子吸附分离)、催化(例如CO2还原等)、光电磁等功能研究。他的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创制了由简单易得的咪唑分子与锌离子构筑的具有天然分子筛拓扑结构、且有永久性孔洞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包括2-甲基咪唑锌盐,简称MAF-4,也叫ZIF-8),其中MAF-4是迄今国际上研究、应用最多的MOF材料(相关论文1万余篇);进而扩展形成具有特色和高稳定性的系列金属-多氮唑框架(MAF)多孔材料。近年,团队还创制了系列耐高温有机-无机杂化高性能含能晶态材料,部分已进入实际应用。已在包括ScienceJACSAngew. Chem.Nat. Sci. Rev.Adv. Mater.Acc. Chem. Res.Chem. Rev.Chem. Soc. Rev.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50多篇;论文被引用5万余次,H指数120 (SCI)。他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7)、发展中国家世界科学院TWAS化学奖(2012)、伊兰花剌子模国际奖(2019)、日本配位化学会国际奖(2020)等学术奖励,2014-2023年连续10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用化学家名录。

报告题目:分子聚集体——单胶束界面超组装功能介孔材料

赵东元

中国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

先进材料实验室,上海

Email: dyzhao@fudan.edu.cn

个人简介

赵东元教授,1963 年出生于沈阳市。1980年考入吉林大学化学系,1984年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吉林大学化学系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入选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007年被增选为中科院**。2010年被增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

主要从事功能介孔材料合成、结构和在催化、电池、生物、水处理等能源方向应用的研究工作。在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SCI论文近850篇,获中国专利授权95项。论文被引用近14.6万次(H指数190)。被ISI Web of Science列为近十年100名引用率最高的化学家之一(排名65),被汤森路透社列为全球2011-2019化学、材料两个领域高被引科学家;也被列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科学家。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20);国际介观结构材料协会IMMA成就奖(2008);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2009);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科学奖TWAS-Lenovo科学奖(2016);中国化学会-化学贡献奖(2017);国际胶体界面科学Darsh Wasan Award2018);Nano Research   Award (2020)ACS Nano Award2021)。曾任国际介观结构材料协会IMMA主席,英国皇家化学会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主编(Editor-in-Chief),现任ACS Central Science编辑、执行编辑。

报告题目:下一代动力和储能电池技术


陈忠伟

加拿大工程院**,加拿大皇家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

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大连

Email: zwchen@dicp.ac.cn

个人简介

陈忠伟于2017年和2019年分别当选加拿大工程院**和加拿大皇家科学院**,是加拿大最年轻的两院**。目前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动力电池与系统研究部(DNL29)部长。动力电池与系统研究部专注于下一代电池的开发与利用,包含人工智能算法开发,高通量智能电池材料制备,电化学传感器设计,动力电池系统检测,电化学原位互联多结构信息维度表征和电池智能控制等六个研究中心。陈忠伟**致力于电化学能源催化转化与储存领域的研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燃料电池、锌-空气电池、液流电池、电化学传感器、锂硫电池和锂/钠离子电池的先进纳米电极材料和系统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取得了国际认可的原创性和系统性成果。

他在2018-2023年连续六年被科睿唯安评为“全球高被引学者”,荣获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卓越奖、加拿大最高国家科技奖、全球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高被引学者、加拿大清洁能源先进材料领域资深首席科学家(Tier I)、加拿大皇家学会杰出青年学院成员、2018年卢瑟福纪念奖章、加拿大创新基金会领袖机遇基金奖等多个国际奖项。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Nat. Energy 3篇、Nature Nanotech. 1篇、Nat. Rev. Mater. 1篇、PNAS 1篇、J. Am. Chem. 8篇、Angew. Chem. Int. Ed. 18篇、Nat. Commun. 11篇、Adv. Mater. 26篇、Chem. Soc. Rev. 5篇、Chem. Rev. 1篇,被引45000多次,H因子达111,著作3部,申请/授权专利90余项,任中国化学会Renewables期刊主编,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Energy Environ. Book Series主编,曾任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副主编。

报告题目:面向化工产业重大需求的工业催化剂研究与开发


李小年

加拿大工程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浙江工业大学

化学工程学院,杭州

Email: xnli@zjut.edu.cn

个人简介

李小年长期从事面向化工产业重大需求的工业催化剂创制、工艺研发和工程应用等,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13)、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4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9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004年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7年获全国模范教师,2010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2023年获浙江省产学研合作突出贡献奖等。兼任浙江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第八届国务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绿色催化专家智库秘书长、教育部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化学类与化工制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化工生产与技术》主编、《高校化学工程学报》和《浙江化工》编委会副主任、《化工学报》、《过程工程学报》和《工业催化》编委。目前正负责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A1501800)“氯乙烯合成无汞催化剂关键技术开发与工业化示范”、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2022YFE0113800)“中国-沙特联合微结构工程”等工作。

报告题目: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for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

楼雄文

新加坡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

香港城市大学

Email: david.lou@cityu.edu.hk 

 

个人简介

Dr. David Lou received his B.Eng. (1st class honors) (2002) and M. Eng.   (2004) degrees from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He obtained his   Ph.D. degree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from Cornell University in 2008. Right   after graduation, he joined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 a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He was promoted to Associate Professor since September   2013, and to Full Professor since September 2015. He was appointed as the   Cheng Tsang Man Chair Professor in Energy in 2019. He moved to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tarting February 2023. He was elected as a Fellow of   Singapor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h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Singapore in 2022.

His main research interest is on designed synthesis of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for energy applications including batteries, electrocatalysis and   photocatalysis. He has published about 390 papers with a total citation of   >131,800 and an h-index of 215 (Google scholar) as of November 2023.  He was listed as a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by Thomson Reuters/Clarivate Analytics for 10 years consecutively in   2014-2023. He currently serves as a Deputy Editor for Science Advances and an   Associate Editor for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报告题目:理论计算助力定向合成新型沸石催化材料

肖丰收,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

个人简介

肖丰收,19631月生,山东莱州人,理学博士、教授。曾作为吉林大学、大连化物所与日本北海道大学进行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在日本北海道学习,现任浙江大学化工学院求是特聘教授,兼任ACSIECR副主编和亚太催化协会副主席,主要进行沸石分子筛与催化研究,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论文他引3万余次,授权专利160余篇。

报告题目:碳一分子高选择性转化催化体系构筑

王野,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

个人简介

王野,厦门大学教授。南京大学本科毕业,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博士毕业。先后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东北大学和广岛大学任教,20015月起任广岛大学副教授,20018月起任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2022年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5-2012年任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副主任,2012-2022年任国际催化协会理事会理事。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化学会会士。目前担任ACS Catalysis副主编、Catal. Rev.等刊物编委或顾问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C1催化和生物质分子催化转化。200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0年获中国催化青年奖。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研究成果在Nat. Catal.Nat. Mater.ChemJACSAngew. Chem. Int. Ed.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约300篇。

报告题目:金属团簇的催化研究

祝艳,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

个人简介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催化科学和团簇化学研究。在Angew. Chem.Nature Commun.J. Am. Chem. Soc.Acc. Chem. Res.ACS Catal.、催化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出版专著1部。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江苏双创人才、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等。获得The Distinguished Lectureship Award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of Japan等。担任物理化学学报、Nano Research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燃料化学学报等期刊青年编委,Current Opinion in Green and Sustainable Chemistry期刊编委。

报告题目:催化中心微环境的化学调控

江海龙,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个人简介

江海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2008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随后在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和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从事科学研究,2013年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现任系执行主任)。2017年至今连续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长期从事晶态多孔催化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部分成果获2020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已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73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论文他引45000次以上(H指数105)。撰写书章两章。担任中国化学会晶体化学专委会委员和分子筛专委会委员等;担任Sci. Bull.副主编以及EnergyChem、化学学报等近十种期刊编委和顾问编委等。

报告题目:硅锗沸石结构调控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吴鹏,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

个人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担任Microporous Mesoporous Materials杂志副主编,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副主编。从事绿色催化研究,设计合成了系列新型氧化催化杂原子分子筛催化材料,研发了烃类环境友好氧化反应过程,取得了兼备学术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

报告题目:乳滴仿生细胞工厂催化

杨恒权,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学

个人简介

杨恒权,男,山西大学教授,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山西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长期致力于发展绿色高效新体系,聚焦于均相催化与生物催化、多相催化的交叉融合研究,解决精细化学品绿色合成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

报告题目:金属纳米粒子/原子簇/单原子催化作用机制

申文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个人简介

申文杰,199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1996-1998年,韩国化学研究院博士后;1998-2001年,日本通产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大阪工业技术研究所,产业技术研究员;2001年至今,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2015年,任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围绕催化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调控,开展催化材料制备的溶液化学研究,在纳米、原子层次调变催化剂粒子尺寸、形貌、晶相;主要包括:贵金属及过渡金属纳米粒子,金属氧化物、复合氧化物、固体酸碱氧化物、分子筛等。利用原位谱学及电镜技术表征反应条件下催化活性组分尺寸、形貌、晶相、界面结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的结构及动态演变行为。将纳米结构催化材料应用于能源和环境的关键催化反应过程,包括:CO氧化、水煤气变换、精细化学品选择加氢/脱氢、甲醇/二甲醚催化转化等。

曾获中国科学“百人计划”、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青年催化奖、科技部万人计划等资助。

报告题目:电催化碳氮偶联

王双印,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

个人简介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8)、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化学、材料),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2021),基金委原创探索项目负责人(2022)。现为湖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2010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玛丽居里学者)开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催化与电合成,主要研究成果:开辟了电催化剂缺陷化学方向,首次实现了CO2N2的电催化偶联,首次实现了电化学双极产氢,首次构建了集成式热催化-电催化中温耦合体系。代表性论文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中国科学,科学通报,Nature Chem., Nature Catalysis, JACS, Angew. Chem., Adv. Mater., Chem等期刊,总引用36000余次,H指数105,获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青年科学奖、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侨届贡献一等奖、青山科技奖。

报告题目:双碳边界限制下的催化研究趋势与产业化

丁维平,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

个人简介

在南京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南京大学物理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工系、哈佛大学化学系访问学习与从事研究工作。现任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近年来,探索“介观催化”研究,有较丰硕的体验,并向产业化应用转移。

报告题目:纳米反应器的构筑与应用

刘健,教授,博士生导师;内蒙古大学

个人简介

刘健,博士,现任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入选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2022)、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2017)等。连续六年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学者(2018-2023年)。长期致力于纳米多孔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在能源、催化相关领域的基础应用研究,在催化纳米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应用、纳米反应器构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原创性成果。迄今以第一作者及(共同)通讯作者在包括 Nature Mater. (1), Nature Commun. (3), Angew. Chem. Int. Ed. (14), Adv. Mater. (4), Natl. Sci. Rev. (2) 等刊物发表正式论文190余篇,所发表论文被SCI引用超过 24000余次,H因子为71。撰写英文书籍10章,发表专著一本,多次获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主持或参与包括中组部、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基金委重大仪器研制项目、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中科院、辽宁省委组织部、内蒙古自治区组织部/人社厅/科技厅、澳大利亚基金会面上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曾获得第14届国际催化大会青年科学家奖(2008),国际先进材料协会奖章(IAAM Medal, 2021),国际VEBLEO Fellow Award、中国化工学会基础研究奖二等奖(2021,排名第一)、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2022)等奖项。现任Elsevier旗下杂志《Materials Today Sustainability》主编、《国家科学评论》等期刊编委。

报告题目:加氢反应中的选择性调控

王勇,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

个人简介

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催化研究所所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以及企业横向等项目。发表 SCI 论文 170 余篇,被引2.2万余次,h-index64;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件,美国专利5件。带领团队围绕高端精细化学品制造布局创新链,将先进纳米催化、过程强化技术和化工产业深度融合,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催化技术和绿色生产系统解决方案。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中国专利金奖、优秀奖,第九届中国催化青年奖,侯德榜化工科技创新奖,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特等奖”,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技术发明一等奖以及专利一等奖等荣誉。

报告题目:分子筛限域化学与催化

李兰冬,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

个人简介

李兰冬,南开大学杰出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曾获中国分子筛青年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长期从事分子筛限域化学与催化研究,聚焦分子尺度限域空间内的特异性化学行为,以探索科学本质并指导材料与过程的设计。在ScienceNatl Sci RevChem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0项,已完成多个分子筛材料合成与应用的中试放大。

报告题目:新型碳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

丁云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个人简介

丁云杰,1985年毕业于原杭州大学,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5-1998年底,在美国Texas A&M 大学化工系博士后研究,19991月至今于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从事合成气转化和精细化工催化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新催化过程的工程化研究,在实验室创新性催化技术研发,经中()试研究和工程化研究发展到工业示范或工业化的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丁云杰研究员主持的项目已有12项技术实现了工业示范或工业化,其中2项为打破跨国公司垄断的工业化技术,5项技术为全球首次实现工业化或工业示范,其中3项为原创性技术。任《催化学报》等杂志编委会委员。在Nature Commun.Nature MaterialJACSAngew. Chem.   Int., Chem.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50多件,授权发明专利200多件,出版著作3部,其中主编专著1部。2005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52021年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优秀奖”和辽宁省政府“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2022年中国石化联合会发明二等奖等。2017年辽宁省先进工作者。2018年辽宁省优秀专家。2019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报告题目:均多相催化羰基化体系创制

何林,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个人简介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2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后赴德国莱布尼茨催化所Matthias Beller组开展为期三年半的博士后研究。2016年回国独立建组。入选第十三批“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2017)、江苏省“双创人才”(2018,科研院所创新类)人才项目。获得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 (2022)。长期专注于C1资源高值化方面,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含共同)在Angew. Chem. Int. Ed.7篇),ACS. Catal. 3篇), Green Chem.2篇)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获授权中国专利8件,国际专利2件。主持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项目,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基金,企业联合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

报告题目:有机物电极在电化学能量转化与存储中的应用

王永刚,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

个人简介

王永刚,男,1979.01.04,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化学电源电极界面电化学和新型化学电源体系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共发表论文182篇,总被引用21955次,H-Index:78。通讯作者文章包括Science adv.(1), Nature Commun. (4), Angew. Chem. Int. Ed. (20), Adv.   Mater. (7), Joule (2), Chem (1), Energy & Environ. Sci. (6)。荣获2014年度国际电化学委员会应用电化学奖,2016年度中国锂电青年研究奖,2017年中国电化学青年奖,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等奖项。于2016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的资助,于2022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任ACS Applied Energy Materials期刊的Associate Editor,以及《eScience,Battery Energy,Chinese Chemical   Letter (CCL),《电化学》,《电池》,《储能科学与技术》等期刊的编委。

报告题目:相界结构的构筑及在光催化深度处理工业废水中的应用

张静,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理工大学

个人简介

张静,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学院院长,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致力于太阳能光催化能源转化,工业减污降碳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相关成果在工业废水/废气的深度处理中实现规模化应用。在Angew. Chem. Int. Ed., ACS Catal., J. Mater.   Chem. A, Appl. Catal. B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单篇最高他引1900余次,研究成果被美国科技周刊ACS C&E NewsRSC英国皇家化学会等报道。授权/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1项,现主持包括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3完成人)、15th ICC Young Scientist Awards(国际催化会议青年科学家奖)、首届中国催化新秀奖、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3完成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专利二等奖等。担任学术期刊《催化学报》、Chemical Synthesis青年编委。

报告题目:有机-无机杂化分子基铁电体

张毅,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师范大学

个人简介

张毅,男,浙江师范大学杰出教授,江西省“双千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和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担任《中国稀土学报》和《中国化学快报》编委。近十年来,主要从事分子基结构相变材料的铁电、光电和磁性能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在Science Nat. Mater.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Nat. Commun. Matter  Adv. Funct. Mater.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1项、江西省双千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

报告题目:激发波长依赖发光分子的设计及其光物理过程研究

张玉建,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师范大学

个人简介

张玉建,双龙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于浙江工业大学获得应用化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导师:马於光**)。先后入选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人才计划和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有机发光材料与器件研究。近5年来,以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9篇,包括8Angew. Chem. Int. Ed.2VIP论文)、3Chem. Sci.3 Adv. Optical Mater.等,受邀在Angew. Chem. Int. Ed.上撰写综述性论文1篇,论文被引用近3000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 项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项,并担任期刊Chin. Chem. Lett. 青年编委。






院办:0579-82289976;
教务办:0579-82289709;
学工办:0579-82282374;
研办:0579-82285159;
实验办:0579-82296298;
成教办:0579-82285176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688号 版权信息: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