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就业
一、学院概况
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95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620余人,博士后31人。拥有教职工13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余人,正高级职称35人,包括国家级人才10余人次,省级人才20余人次。获批“先进催化材料”教育部创新团队、“吸附分离材料”省 鲲 鹏计划团队,“手性催化合成”省 领军型创新团队和“新型高效纳米荧光探针的肿瘤诊疗研发”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学院现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制药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包含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环境催化材料、纳米材料与器件、绿色能源材料、多孔材料;含氟材料与氟化技术、环境催化材料与工艺、精细化工与制药;制药工程等13个专业方向。 具有学科教学(化学)教育硕士培养方向。
化学学科先后入选省重中之重学科、“十三五”“十四五”省一流学科(A类)、省高水平大学基础学科。拥有“先进催化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固体表面反应化学”省重点实验室、“含氟新材料学科”国家“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化学”和“药学”省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手性药物先进制备技术”省工程研究中心和“浙江师范大学—巨化集团公司氟化工研发”省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等教学科研平台。现有实验用房9000余平方米,配有透射电镜、扫描电镜、核磁共振波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单晶X射线衍射仪等大型仪器,设备总值近亿元。
近五年来,获批国家级项目77项,其中国家基金重大项目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课题1项;获省部级项目55项,其中省重大/重点/杰青项目14项;已在Nat. Mater.、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t. Commun.等期刊发表论文800余篇,获省科学技术奖4项。化学和材料科学ESI排名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前1%。
二、学位点简介
化学学位点:本学位点依托“先进催化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含氟新材料学科”国家“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固体表面反应化学”省重点实验室、“化学”省重中之重学科、“化学”省一流学科(A类)、“应用化学”省重点学科、“化学”和“药学”2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实验室面积9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近亿元,具备良好的研究生培养条件。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现有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环境化学5个研究方向,面向国内外招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现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5个研究方向,面向国内外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位点:本学位点依托“先进催化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含氟新材料学科”国家“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含氟专用化学品绿色合成与应用”省工程实验室、“固体表面反应化学”省重点实验室、“化学”省重中之重学科等教学科研平台,具备良好的研究生培养条件。本学位点拥有专任教师27人,立足于浙江中西部材料行业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开展材料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致力于优化我省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点布局,促进浙江乃至全国新材料产业的健康协调发展。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现有环境催化材料、纳米材料与器件、绿色能源材料、多孔材料4个研究方向,面向国内外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材料与化工专硕学位点:本学位点依托“化学”省一流学科(A类)、“物理学”省一流学科(A类)、“应用化学”省重点学科,拥有“先进催化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含氟新材料学科”国家“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固体表面反应化学”省重点实验室、“固态光电器件”省重点实验室、“浙江师范大学—巨化集团公司氟化工研发”省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先进催化材料”教育部创新团队、“新型固态光电器件与技术”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新型高效纳米荧光探针的肿瘤诊疗研发”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面向国家和浙江省创新驱动,以瞄准国际前沿,服务江浙沪为战略定位,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体系和良好的研究生人才培养平台。学位点现有含氟材料与氟化技术、环境催化材料与工艺、光电磁功能材料与器件、精细化工与制药4个研究方向,面向国内外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
生物与医药专硕学位点:本学位点依托“化学”省一流学科(A类)、“应用化学”省重点学科,“先进催化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手性药物先进制备技术”省工程研究中心,拥有“手性催化合成”省 领军型创新团队和“新型高效纳米荧光探针的肿瘤诊疗研发”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本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35名,其中正高职称21名,拥有国家级人才3名,省级人才6名。本学位点立足国际学术前沿,聚焦浙江省生命健康科创高地建设,结合浙中地区医药、食品和精细化学品等相关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实施“人才—团队—项目”科研模式,打造有组织科研体系,围绕手性药物和含氟药物的发现,药物的绿色制备工艺与工程,以及药物中间体和杂质研究等重点方向,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平台。
学位点注重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先后与花园生物、普洛药业、康恩贝等区域重点生物医药企业合作,共建了“手性药物先进制备技术”省工程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普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10余个实习、实践、研发基地和联合实验室,实施产学研合作一体化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在技术开发与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 与改造等方面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和复合型生物与医药领域专业人才。学位点现设有制药工程1个研究方向,面向国内外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
三、导师风采
杨启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领军人才。1997-2003 年曾先后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法国LOCOMS 实验室和日本丰田中央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02 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3 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2022 年6月调入浙江师范大学生化学院工作。长期从事催化材料和催化反应方面的研究,包括有机-无机多孔材料的合成,多相手性催化,固体酸碱催化,酶催化等。曾获第五届青年女科学奖、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奖、第四届中国催化青年奖、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已在国际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200 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 13 件;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做邀请报告。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40余人,其中1人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20余人晋升为教授。
付大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2012年获东南大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铁电化学”研究,铁电化学为多学科前沿交叉研究,具体如光电信息材料、可穿戴器件与设备、智能传感、新能源、储能与换能等。兼任中国化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快报编委,省委统战部联合九三学社指派的非公经济企业科技联络员等职。曾获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熊仁根,叶琼,付大伟,张闻)、2016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熊仁根,叶琼,付大伟,张闻)、五四青年奖、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共发表成果论文100余篇,其中代表成果包括Science、JACS、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Nat. Commun.、PRL等化学材料和物理学顶级期刊,总引用8000余次,超20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学生培养方面,多名学生毕业进入高校和军工研究所以及中石化、华为、中兴、台积电和宁德时代等高新技术企业。
张毅,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担任《中国稀土学报》和《中国化学快报》编委。2010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物理学院凝聚态物理专业,并获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化学物理与材料学科交叉领域的光电信息新材料研究,主要研究包括分子基铁电材料、反铁电材料、多铁材料及光、电、磁等分子基多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0余篇,包括Science、Nat. Mater.、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Matter和Nat. Commun.等国际著名期刊。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2项;作为研究骨干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1项,获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
蔡倩,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1997-2001年于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本科毕业,2001-2006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获博士学位,2006-2009年于密歇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2024先后于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暨南大学药学院独立开展科研工作。2024年调入浙江师范大学化材学院。主持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和参与多项省市基金。主要从事有机合成和药物合成工作:基于高效合成方法发展,构建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杂环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开发蛋白激酶小分子抑制剂作为抗肿瘤药物。已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他引累计超过3000次,申请专利十余项。曾获“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2017)、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16, 排名第4)、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团队,排名第5)、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 排名第5)等奖项。作为核心成员开发的抗肿瘤药物Xevinapant已转让给默克公司。
周小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双龙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200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随后赴法国巴黎高师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于2009年加入浙江师范大学工作至今。主要从事单分子电子学、扫描隧道显微术、电化学和表面增强拉曼等相关研究,通过自主搭建仪器并发展相关新方法,取得了重要进展,已在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no Lett.和J. Phys. Chem. Lett.等国际期刊上发表系列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
彭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2004年本科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导师:包明 教授);2011-2014年,先后在德国马普研究所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入职浙江师范大学。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基于超价键断裂的非传统重排反应。发展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非传统的芳烃重排反应。获得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在J.Am.Chem.Soc.、Angew.Chem.Int.Ed.、Chem. Sci.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邓卫平,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现任“手性药物先进制备技术”省工程中心主任,浙江师范大学药物创新研究所所长。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3年先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美国Rochester大学化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2003年底加入新加坡新药研发公司---S*BIO,进行靶向小分子抗癌药物的研发工作。2005年8月受聘于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药物科学系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等职。2021年9月作为校聘杰出教授加盟浙江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主要致力于结构多样性导向的手性杂环骨架的构建及相应抗肿瘤、抗衰老等生理活性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浙江省 领 军型创新团队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上海市生物医药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等20余项研究项目。已在国际核心刊物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CS Catal.、Sci. Chin. Chem.等上发表130余篇SCI论文。获授权专利10余项;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作邀请报告。
朱伟东,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工业催化专业博士。现任“含氟新材料学科”国家“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先进催化材料”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化工学会分子辨识分离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含氟专用化学品绿色合成与应用”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含氟新材料”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负责人,浙江师范大学含氟新材料研究所所长,浙江省化工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从事工业催化、多孔材料的吸附和扩散、氟化工等领域的研发。回国工作后,先后主持科研项目3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项目和国家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各1项。已在国际化工、化学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80多篇,其中10篇代表作被引用2500多次。曾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1次,多次应邀担任国际学术会议科学委员会委员和分会主席,并作大会报告、主旨报告和邀请报告40多次。作为项目主持人和主要参与者,已和多个国内外著名化工企业合作开展应用开发研究,革新工艺技术,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获授权发明专利30多件。荣获第四届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与巨化集团有限公司合作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贲腾,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2022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Chemical Synthesis青年编委,省高校领军人才。199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获学士学位。2002年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5年至2008年期间于日本名古屋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Eiji Yashima),2010年晋升为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2020年被吉林大学聘为唐敖庆卓越教授。2021年调入浙江师范大学,聘为杰出教授。长期从事多孔有机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功能研究。已在Chem. Rev.、Chem. Soc. Rev.、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Nat. Commun.、 Adv. Mater.、 Matter、 Energy Environ. Sci.、Chem. Sci.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论文他引超6000次,h-index为32(Google Scholar)。多项研究工作被Nature Nanotechnology, Chemistry World, Chemistry Views, The Times等知名期刊杂志以及国内外主流媒体的专门报道或亮点评述,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共同主编著作《Porous Polymers: Design,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s》一部,并由英国皇家化学学会(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出版发行。研究成果“多孔有机骨架材料的靶向合成及应用研究”获2012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三完成人),研究成果“多孔有机骨架材料及其衍生物的制备和性能研究”获2017年吉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完成人)。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973计划课题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吉林省重大研究计划、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课题项目。
胡勇,研究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省级领军人才。2006年6月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06-2008年期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11月加入浙江师范大学。主要从事于功能纳米异质组装体的基础研究,在构筑方法、组装设计、基于微结构的性能表征与应用探索及协同增强效应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高效、具有应用前景的光电功能纳米复合材料,开展了不同类型的异质功能纳米复合材料的可控合成、功能优化及协同增强效应研究。发表高水平论文170余篇,包含Nat.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 Energy Environ. Sci.等影响因子大于10的期刊上的通讯作者文章73篇,他引10000余次,H因子63。其中,33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8篇入选热点论文、1篇入选2018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撰写英文著作章节3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件,并推动1件专利产业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省部级项目8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中国发明协会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1项、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1项。作为第一指导教师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浙江省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已培养博士毕业生2人、硕士毕业生40人。其中,一半以上毕业生获国家奖学金、浙江省化学会创新奖、校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等荣誉和奖励。约三分之二的硕士毕业生进入浙大、复旦、南大、中国科大、厦大、华南理工、电子科大、重大等8所“双一流”大学(A类)读博深造。
章康达,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省级人才。2012年获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分别在美国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和瑞士日内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入职浙江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有机超分子化学和材料化学,主要致力于光响应的功能超分子体系、分子机器、主客体化学和新型二维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已在国内外重要化学期刊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 Sci 、Adv. Funct. Mater.和Chem. Mater.等杂志上发表论文40多篇。
邵勇,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省级领军人才,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特聘教授。200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2005年2月-2006年2月受法国教育部资助在Université Louis Pasteur化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5月-2008年4月在日本Tohoku University理学部担任JSPS外国人特别研究员,2008年5月加入浙江师范大学。主要从事荧光分子及纳米材料对核酸非经典结构的光/电化学识别原理及传感应用研究,重点发展高特异性的光/电分子开关诊疗方法及生物催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项目5项。在Nucleic Acids Res.、 Anal. Chem.、Biosens. Bioeletron.、Anal. Chim. Acta、 Chem. Commun.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10余篇。
四、科研团队
有机-无机多孔催化材料团队:有机-无机多孔催化材料实验室由国家级人才杨启华教授于2022年组建,团队以国家和浙江省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开展有机-无机杂化多孔催化材料创制的基础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新型多孔材料的可控制备;多相催化、多相手性催化;光催化、电催化。团队目前有杰出教授1名、双龙学者特聘教授3名、副教授1名、讲师1名、在读硕、博研究生8名,本科生多名,已在包括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Nat. Commun., Adv. Mater., Chem. Sci.等国际核心期刊发表SCI 论文200余篇,获授权专利10余项。2023年团队获得了浙江型创新团队项目支持。团队负责人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40余人,其中1人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20余人晋升为教授。
团队目前拥有设施完备的实验室及办公室,为团队成员创造了宽敞舒适的实验和办公环境。团队与国内外多所学校及科研机构开展长期交流合作,可不定期推荐学生外出交流学习。团队致力于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人才,本着教学和科研并重,就业和深造并举的原则,为学校和企业输送实用型人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热烈欢迎校内外具有化学、材料背景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后加入本团队。
分子铁电团队:一、研究方向:铁电化学作为材料物理、化学及电子信息学的前沿交叉学科,为推动新兴科学和新工科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该团队依托“分子铁电”学科,开展有机-无机杂化铁电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应用研究,探索铁电材料在智能传感、铁电存储、压电、新能源与换能、光电信息材料以及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应用。二、人员配置:团队现有成员40余名,含国家级青年人才等课题负责人2名,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特聘教授1名,校聘副教授1名,博士讲师3名,在读博士硕士生30余人。三、成果课题与奖励:团队代表成果含Science、Nat. Mater.、 JACS、Angew Chem、Nat. Commun、Matter、NSR(国家科学评论)等200余篇,总计他引10000余次,超30篇入选ESI高被引和热点论文。主持包括国家基金重大项目课题与培育课题、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启动基金。团队成员以前三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累计3项,学生竞赛奖项4项,省级科技产业竞赛1项。四、学生培养:团队培养的多名同学毕业后进入高校和军工研究所、华为、中兴、宁德时代等高新技术企业,以及考取中小学编制和公务员与政府选调生。
合成药物化学团队:合成药物化学实验室由国家级人才蔡倩教授于2024年组建,主要开展小分子药物合成及发现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特色杂环结构的合成;药物合成工艺研究;小分子药物先导物发现研究。目前团队有杰出教授1名,双龙学者特聘教授1名,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十余名。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J. Med. Chem.等国际期刊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累计他引超过3000次,申请专利十余项。
团队目前拥有设施完备的实验室及办公室,为团队成员创造了宽敞舒话的实验和办公环境,团队与国内外多所学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开展长期交流合作,可长期推荐学生外出交流学习、实习。团队致力于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热烈欢迎校内外具有化学、药学背景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后加入本团队。
含氟新材料研究所:该团队是在浙江师范大学—巨化集团有限公司“含氟新材料”联合实验室基础上成立的校级科研机构。研究所在催化(吸附)新材料、含氟精细化学品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及科技攻关工作,拥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完善的仪器设备、充足的科研经费、雄厚的人才队伍、浓厚的学术氛围、崭新的科研场所及学生工作室,与国内外多个著名高校及科研机构有密切的合作,对表现突出的研究生积极予以推荐深造或就业。
纳米催化与能源转化团队:该团队面向能源转换与存储领域的实际需求,开展新型无机纳米结构的设计与可控合成研究,探索合成材料在超级电容器、锌空电池、碳中和、光解水、电解水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团队共有成员49人,含二级教授2人,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特聘教授1人,青年副教授2人,讲师2人,在读博士生3人、硕士生40人。发表高水平论文170余篇,他引10000余次;其中,33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8篇入选热点论文,1篇入选2018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撰写英文著作章节3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部级科学基金14项。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浙江省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中国发明协会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1项。培养博士毕业生2人、硕士毕业生40余人、本科生100余人。其中,多人获国家奖学金、浙江省化学会创新奖、校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等荣誉和奖励。约三分之二硕士毕业生进入浙大、复旦、南大、中国科大、厦大、电子科大、重大等双一流大学(A类)读博深造。
五、研究生特色培养及学院奖助体系
学院建立以国家助学金、助研岗位助学金等保障性资助为主体,以国家奖学金、学业优秀奖学金和学院特有的耿儿奖学金、成长基金资助等发展性资助为重点,以康恩贝自强奖学金和金宇助学金等社会性奖助为补充的奖助体系,保障研究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其中我院校友捐赠200万设立耿儿奖学金,面向全院评选学术型、师范型、创业型研究生,每人奖金6000元,现已评选九届。另外,对于新增硕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硕)、材料与化工(专硕)和生物与医药(专硕)设立新生奖学金,每人奖金2000元。
六、研究生培养成果及品牌活动
学院建立以人人学术报告为基础,以丽泽论坛为保障,以实验室文化节为补充的研究生科研素养培养体系,旨在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让每一位研究生都能学会科研方法、享受科研乐趣。近年来,我院研究生一作发表顶级和权威期刊的篇数占全校近60%,同时学院支持研究生参加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各类大赛;获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2项;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
七、研究生就业
历届毕业生就业状况:
近三年毕业研究生初次就业率一览表 | |||
年份 | 毕业生人数 | 就业人数 | 就业率(%) |
2022 | 98 | 88 | 89.8 |
2023 | 131 | 122 | 93.2 |
2024 | 143 | 134 | 93.9 |
优秀毕业生典型(2005年以来):
我院毕业生培养质量高,成果丰硕。如:李花琼,研究员,现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蒋静,研究员,现就职于西华师范大学,化学合成与污染控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基金获得者,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入选2020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曾小军,特聘教授,现就职于南昌大学,入选江西省省级人才项目;苏庆梅,教授,现就职于陕西科技大学,入选陕西省青年人才计划;颜磊,我院首批博士毕业生,现就职于浙江农林大学。
此外,还有很多毕业生在各类中小学从事教学工作,成长为各级各类教学名师。如:王云,现就职于金华一中,任政教处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国际化学竞赛金牌教练,全国化学竞赛金牌教练,省级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金华市直“最美教师”。获全国优质课示范课、全国化学竞赛突出贡献奖、省优质课一等奖、省级“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省化学竞赛园丁奖。
八、近三届毕业生考博录取情况
序号 | 年份 | 姓名 | 导师 | 录取学校 | 录取专业 |
1 | 2022届 | 曾慧敏 | 詹才宏 | 清华大学 | 化学 |
2 | 2022届 | 杨小芬 | 童国秀 | 复旦大学 | 新型材料与器件 |
3 | 2022届 | 郑雄 | 邵勇 | 北京师范大学 | 理论和物理化学 |
4 | 2022届 | 彭勃 | 厦门大学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
5 | 2022届 | 韩雪 | 赵典 | 浙江大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6 | 2022届 | 陆彦潼 | 李春霞 | 浙江大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7 | 2022届 | 熊祖平 | 钱兆生 | 浙江大学 | 高分子材料 |
8 | 2022届 | 韩诗涛 | 章康达 | 浙江大学 | 化学 |
9 | 2022届 | 席亚敏 | 柏嵩 | 华东师范大学 | 化学 |
10 | 2022届 | 黄华荃 | 王芳芳 | 湘潭大学 | 化学 |
11 | 2022届 | 俞宙 | 周小顺 | 浙江师范大学 | 物理化学 |
12 | 2023届 | 孙婉琪 | 张袁斌 | 浙江大学 | 化学 |
13 | 2023届 | 刘书绚 | 高学会 | 湖南大学 | 能源动力 |
14 | 2023届 | 段鸿樱 | 章康达 | 四川大学 | 化学 |
15 | 2023届 | 安世宣 | 钱兆生、汪剑波 | 重庆大学 | 生物与医药 |
16 | 2023届 | 王亚举 | 赵雷洪 | 江南大学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17 | 2023届 | 陈兴华 | 胡勇 | 苏州大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18 | 2023届 | 岳微 | 钱兆生 | 福州大学 | 化学 |
19 | 2023届 | 陈兰云 | 占田广 | 上海大学 | 化学 |
20 | 2023届 | 刘初凤 | 罗孟飞 | 日本富山大学 | 纳米新机能物质科学 |
21 | 2023届 | 童凌 | 周小顺 | 浙江师范大学 | 物理化学 |
22 | 2023届 | 范宝新 | 童国秀 | 浙江师范大学 | 化学 |
23 | 2023届 | 姜芸佳 | 张袁斌 | 浙江师范大学 | 化学 |
24 | 2024届 | 罗晨 | 黄朝表 | 浙江大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25 | 2024届 | 吴蒙静 | 胡伟康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材料学 |
26 | 2024届 | 周柃颖 | 崔杰铖 | 北京理工大学 | 化学 |
27 | 2024届 | 张艳 | 柏嵩 | 四川大学 | 化学 |
28 | 2024届 | 田聪 | 胡勇 | 山东大学 | 物理化学 |
29 | 2024届 | 王紫薇 | 宫培军 | 中科院煤化所 | 化学 |
30 | 2024届 | 陈之豪 | 李正全 | 西湖大学 | 化学 |
31 | 2024届 | 陈志远 | 高学会 | 温州大学 | 化学 |
32 | 2024届 | 付康 | 童国秀 | 浙江师范大学 | 化学 |
33 | 2024届 | 倪皓飞 | 谢李燕 | 浙江师范大学 | 化学 |
34 | 2024届 | 周乐 | 王海燕 | 浙江师范大学 | 化学 |
研究生招生联系方式:
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联系电话:0579-82283026
化材学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联系电话:0579-82285159;联系邮箱:hcxyyjsb@zjnu.cn
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w.zjnu.edu.cn
硕士生导师一览表:学术型 https://hcxy.zjnu.edu.cn/2020/1104/c16916a425795/page.htm
专业学位https://hcxy.zjnu.edu.cn/2020/1104/c16916a481017/page.htm
院办:0579-82289976;
教务办:0579-82289709;
学工办:0579-82282374;
研办:0579-82285159;
实验办:0579-82296298;
成教办:0579-82285176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688号
版权信息: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