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化工简介(专业学位硕士点)

作者: 审核人: 访问量:178发布时间:2022-02-22

、学位点概况

      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80人,其中正高职称30人,具有博士学位74人。拥有国家级人才8人次,省级人才6人次。近年来,学位点在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已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t. Commun.等期刊发表论文近500篇,承担了国家、省市各级课题4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70余件,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4项,科研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学位点依托浙江师范大学“化学”省一流学科(A类),拥有“先进催化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固体表面反应化学”省重点实验室、“含氟新材料学科”国家“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化学”省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药学”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浙江师范大学-巨化集团公司氟化工研发”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等教学科研平台。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先进催化材料”教育部创新团队、“手性催化合成”-***型创新团队、“新型固态光电器件与技术”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和“新型高效纳米荧光探针的肿瘤诊疗研发”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面向国家和浙江省创新驱动,以瞄准国际前沿,培养环节注重学科专业与行业企业对接,先后与巨化集团、普洛药业、三美化工、月旭材料等企业共建实习、实践、研发基地和联合实验室,实行双导师制度,通过“产--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为浙江乃至全国培养材料与化工领域的高素质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

1含氟材料与氟化技术

围绕氟化工行业高端化发展需求,致力于以下研究:含氟功能分子及材料的可控合成技术;/氯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中的催化反应及高效分离技术;氟化工系统内部的反应与传递过程、物流与能流网络结构的设计与优化。已在高性能氟化催化材料研发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与巨化合作率先实现了第三、四代氟制冷剂的国产化。研究成果在ACS Catal.J. Cata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件,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2、环境催化材料与工艺

围绕环境保护的迫切需求,致力于高性能环保催化剂的设计与工艺研发:①固溶体催化剂的开发及其催化燃烧有机废气 (VOCs)工艺;②复合半导体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光催化处理工业废水工艺。已在CeO2基固溶体和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开发及催化燃烧消除VOCs方面实现产业化。研究成果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0余件,获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方向主要负责人参与编制《机动车催化转化器》“浙江制造”标准。此外,研究成果在金华铂锐催化科技有限公司得到应用,产品已经在市场上得到很好推广,年销售额约1000万。

3、光电磁功能材料与器件

围绕光电磁材料与器件的开发及应用,致力于光伏材料与器件、发光材料与器件、磁性材料与器件、声学材料与器件、热电材料与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开发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高显色性荧光粉、磁敏传感器件、超声换能器等制备技术及生产工艺已部分实现产业化,并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校企技术开发项目30余项,成果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Adv. Funct. Mater.Nano Lett.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省科学技术奖4项。

4、精细化工与制药

      围绕医药化工行业发展需求,致力于药物分子精准合成和绿色合成工艺研究:发展不饱和烃选择性转化和新工艺,合成高附加值的药物合成关键中间体和重要原料;基于碳氢键活化官能化反应,发展复杂药物分子的后期精准修饰技术,开展一系列药物分子结构改造和先导结构的优化研究。基于手性技术的碳碳键及碳杂原子键的形成,以及新型杂环骨架的不对成构建研究,为手性药物的发现和绿色高效合成提供技术保障。该方向已在新型重排反应、自由基介导的碳氢键精准转化,手性药物和中间体的催化不对称合成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发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论文20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15件,获省科学技术奖1项。


浙江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点欢迎具有材料与化工及相关背景的本科毕业生报考!



院办:0579-82289976;
教务办:0579-82289709;
学工办:0579-82282374;
研办:0579-82285159;
实验办:0579-82296298;
成教办:0579-82285176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688号 版权信息: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