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
一、学位点概况
新材料是我国重点发展的高技术领域之一,也是浙江省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学科紧扣当前材料科学学科的发展趋势,结合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以及本校研究特色,开展材料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以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为核心提高协同创新能力,通过学科队伍建设、科研平台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和学术交流凝练学科特色,建设成国内先进、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学科现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正高17人,博士学位37人。现有国家级人才2人,省级人才6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7人,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浙江省化工学会理事1人。近五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包括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45项,累计科研经费超过1000余万元,发表包括Angew. Chem. Int. Ed.在内的SCI收录论文266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70余件,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项。近年来,本学科与省内外知名企业合作,积极开展科技合作和研究成果转化活动。
本学科依托“先进催化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固体表面反应化学”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含氟新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含氟新材料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含氟专用化学品绿色合与应用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借助化学省一流学科A类、化学省重点实验教学中心、化学省优势专业等学科支撑,拥有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场发射扫描电镜和600兆核磁共振等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共计9700余万元。
二、主要研究方向
1. 纳米材料与器件:该方向研究内容围绕纳米材料精准可控合成技术,开发了多种稀土功能材料、光热转换材料、光电催化功能材料和高灵敏度和选择性的传感器件,在临床诊断和肿瘤标志物精准检测等方面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拥有教授4人,博导4人,近5年主持国家项目5项,在Adv. Mater.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60余篇。
2.环境催化材料:与氟制冷剂龙头企业巨化集团合作,研发了高性能的氟化催化剂,实现了第四代氟制冷剂的国产化生产,解决了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研发了应用于VOCs消除的多种高效催化剂,并实现产业化,服务环保企业近百家。拥有教授5人,博导4人,近5年主持国家项目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在ACS Catal.、Appl. Catal. B : Envion.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获省科学技术奖2 项。
3.绿色能源材料:发展纳米复合材料合成方法,开发了一系列新型高效复合光催化剂;结合上转换材料,拓展了半导体催化剂的光吸收范围并显著提高了太阳光利用率,在光电催化能源利用和电池材料能方面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拥有教授4人,博导4人,近5年在Angew. Chem. Int. Ed.、Adv. Sci.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件
4.多孔材料:通过新型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和多孔碳材料的设计合成,在气体小分子吸附等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并实现了CO2高效富集与光催化还原的一体化。拥有教授4人,博导4人,近5年在Angew. Chem. Int. Ed.、Nano Energy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院办:0579-82289976;
教务办:0579-82289709;
学工办:0579-82282374;
研办:0579-82285159;
实验办:0579-82296298;
成教办:0579-82285176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688号
版权信息: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管理登录